今天吃飯的時候,聽到隔壁桌的上班族朋友在討論語言學習力會隨著年紀慢慢降低這件事。
這是一個迷思耶,按照教學多年的觀察,我發現學習效率差是因為大家誤會學習從頭到尾只有一種方式。但是小孩和大人的邏輯與對外在資訊的反應方式本身就不一樣,當然需要的方式也會不一樣。
大人適合間接學習法開始:線->點->面
大人可以處理的事情比小孩多很多,我們經常會同時處理很多事,大腦很忙很忙。比起花大量的時間學習,在大自然裡會更需要「效率」學習。
這個原因影響了我們在學習上會自動與過去的經驗結合,或者說我們透過理解去記憶;我們會嘗試去歸納出一種邏輯,讓自己去遵循,然後快速上手。其實能夠做到這樣是因為比起小朋友我們有一個滿了不起的能力——思考。所以大人在學習上適合從文型(句型文法)開始學習,然後再慢慢學習新單字,做照樣造句的使用。這樣子在聽日文歌、看日劇的過程中,可以發覺自己的聽力隨著對日文的熟悉度,慢慢變得敏銳。
但是就算聽了不同歌曲與戲劇,語感還是不容易掌握,說出來的也是生硬的日文,因為語言是活的呀!一件事在不同世代的描述會有些微的不同,語言的運用也是;所以找老師,除了替大家介紹文型,挑選常用的單字,最受用的就是
「在建造邏輯的方向上,打破藩籬追求語感。」
小孩適合從直接學習法開始:點->線->面
其實10歲以下的小朋友連摸索世界都還不算,他們更像是單純的模仿這個世界的樣子;因為初來乍到,沒有過去的知識,所以沒辦法評價、思考或者分辨對錯的能力低;也是因為這樣,大家才說從小接觸語言環境的孩子更容易掌握語感。
但是在非日文主流的環境下,日常中是不太容易接觸大量日文的,所以背單字累積大量語文字庫是這個階段首要的學習方向。之後呢,再慢慢跟孩子介紹簡單的文型,完善語言能力。
那10歲以上才接觸陌生語言的孩子呢?中高年級之後,小朋友也慢慢有自己的思考方式,語感部分比起年齡小的小朋友要花更多的時間接觸日文了。可是比起大人,他們在學習還有很多時間可以運用,也還是用記憶學習,所以仍然是適合從大量單字著手。可能不一樣的是文型的介入會比10歲以下的孩子快速、多樣。這階段的老師就是協助孩子腦中文型塑型的重要角色。
總而言之,大人適合從讀(線->點->面)開始,孩子適合從聽(點->線->面)開始學習,但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勇敢說出口都是一個極大的學習幫助;不然看得懂,聽得懂,讀得懂,遇到向木村男神搭話的機會,卻說不出話,超級可惜。
你覺得自己適合哪種學習方式呢?如果你不知道,找一個真的專業能夠懂的人學習才會有效率喔!